欢迎光临《云南昆明网》

设为首页|收藏本站|订阅本站

首页 | 美食 | 娱乐 | 旅游 | 财经 | 科技 | 数码 | 家电 | 家居 | 房产 | 汽车 | 教育 | 健康 | 时尚 | 影视 | 百科 | 购物 | 商讯 | 八卦
滚动资讯:
当前位置: > 云南昆明网 > 新闻 > 正文

茶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守护者-中国茶膏博物馆

2024-10-28 11:26 来源:编辑:admin

— 转载世界著名艺术评论家、收藏家、爱新觉罗.恒钦在《世界艺术日报》发表的评论

传统宝藏:中国普洱茶膏的艺术和遗产

世界著名艺术评论家,收藏家爱新觉罗-恒钦在其文章中评论:中国茶膏博物馆是茶文化的传承和守护者,她深入探讨了普洱茶膏的历史、制作工艺及其在清朝被载入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的过程。她将茶膏解读为浓缩普洱茶,是世界上首款速溶茶。她还赞誉了中国生物学家陈杰复刻宫廷茶膏, 与中国茶膏博物馆紧密合作成为当代中国茶膏界的领航员和传承者。

译文大致如下:

深远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

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里,很少有饮品能像普洱茶一样承载着深厚历史渊源。这种发酵茶起 源于云南郁郁葱葱的山脉,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沿着茶马道传播到世界,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古代中国的疆域。云南普洱被誉为“世界茶树之母”,无论是制茶工艺的传承还是茶贸易的起源,普洱都是无可替代的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有一种茶膏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生产工艺和饮用方法,它是世界上第一款速溶茶,曾是中国历代皇帝的贡品,并在清朝由乾隆皇帝正式命名-普洱茶膏。

与普通的叶茶不同,宫廷普洱茶膏的生产工艺极其复杂。从选择合适的茶树品种和采摘时节,到洗涤、蒸煮、发酵,再到压榨、过滤、造型、干燥,以及在受控温度下储存以允许持续发酵, 每一步都需要精确操作。尤其是在清宫御茶房里,普洱茶膏的制作需要在御医的监制下完成,以确保达到皇帝的饮用标准。成品的浓缩茶膏常带有铭文或独特的设计,标示其产地、工艺和制作时间。这些细节如同书画上的签名,使得茶膏成为可以饮用艺术品。

雍正七年(1729年),清政府在云南普洱区域设立普洱府,辖管六大茶山及延伸地。并颁布圣谕 :由云南总督鄂尔泰亲自监制,普洱团茶、女儿茶和茶膏的叶片采摘与制作,必须达到最高标准才能作为为宫廷贡品。雍正皇帝除了勤于政务外,对炼制丹药也颇为痴迷,他与一群道(本质上是药 理学家),在云南土司的贡品茶膏制作方法上进行了改良,加入人参、肉桂等草药,使其不仅仅作为保健药丸,亦可冲服作为为茶饮用。也源于此,浓缩茶膏因其独特的药用和保健特性而受到清 朝几代皇帝的喜爱。乾隆期间,著名药学家赵学敏也将其载入中医药典籍《本朝纲目遗拾》,进一 步确立了茶膏在药用和养生保健中的重要地位。

普洱茶膏的历史从唐朝、宋朝延续到清朝,至今仍然受到追捧,是因为它承载了千年来普洱茶历史和皇室遗产一部分。唐朝时,也茶被视为被视为奢饰食品,人们将干叶茶研成粉末加水烹煮或叶茶与其它辅料熬成汤汁饮用。而茶膏则是制茶人因舍不得扔掉零散茶碎将其熬煮成膏,阴干打碎后储存自用。它不仅仅具有与叶茶相同的复杂、多层次的口感,茶汤也更加清透和便于冲泡。由于价格低廉,便于携带、冲泡容易而深受茶商们的欢迎。这种独特形式的茶饮至此被古丝绸之路的商人传至更远,也成为普通民众和宗教人士的桌上客。甚至南唐通文二年(937),还曾作为贡品进入皇宫。到了宋朝(960-279,茶文化更加繁荣,随着宫廷点茶的风行,茶文化也加入了各类仪式,而这一时期的茶砖、茶膏的生产与精练也达到顶峰。一款龙凤呈祥的茶饼,以其复杂造型和美好寓意 作为贡品被纳入宫廷,它成为茶膏刻模压榨工艺的开端。宋徽宗的《大观茶论》也视茶膏含量来品价茶饼等级,宋皇宫御茶厂北苑茶坊也制出玉蝉膏供皇室饮用。也是在这个时期,茶膏逐步走出宋朝疆域,甚至成为藏传宗庙里的传统饮品沿用至今。当然,普通古法熬制的茶膏与宫廷茶膏在工艺、茶叶来源和熬制方法上都有天壤之别,更不可同日而语。

元代的近百年时间里仍然延续宋代茶文化,但是都趋于简约化。那个时候茶块、茶团普及,客来敬茶已经形成习尚。皇宫里因蒙古人的习俗更多是在茶里加奶或酥油熬制成茶。茶膏俨然只有民间专业茶人或僧侣寺庙中有见。明朝政权统治者更是倡导简朴,并颁令禁止团茶、砖茶等繁杂茶事,也正是明朝开始的散茶煎煮法,才使得清朝之后沸水冲泡的形成。这个时期茶膏在民间更是少见,只有云南土司或制茶坊还在沿用,但也几乎趋于为秘制。时至清朝,除了雍正皇帝改良了云南土司的贡品茶膏为药用茶丸外,他的继任乾隆皇帝对普洱茶膏更是情有独钟。在他的重视下御茶房和御医们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酿造和压制工艺,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宫廷秘方。乾隆帝在那个时代能长寿接近90岁,不难推断与他每日一到两杯茶膏不无关系。茶膏还被他赏赐给皇室成员、受宠或有功之臣。1792年,英国麦卡特尼勋爵首次访问清朝时,普洱茶膏作为国礼赠予英国国王乔治四世,至今陈列在大英博物馆中。

民国后,茶膏被尘埃封在紫禁城中百多余年。直到2002年,一位海归的华裔生物学家陈杰凭借他的好奇心和科研精神,为尘封百余年,依然保持可饮用品质的清代宫廷茶膏拂去尘埃。陈杰领军的团队在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下,通过现代手段检验了这些百余年的御用茶膏,结果发现这些茶膏冲泡后仍然通透和有饮用价值。团队依照御茶房茶膏的秘方,经过三年的研制,终于成功的复刻了具有原始配方同等属性和营养成分的现代茶膏,重现了这段皇室茶文化的历史。2005年开始,他们结合现代生物科学,改进传统工艺,生产出多种现代茶膏,为茶膏的再次复兴垫地了坚实基础。

2011年,中国茶膏博物馆也因此在云南昆明正式成立,馆长崔怀罡与生物学家陈杰密切合作 ,复刻历代茶膏。这种独具匠心的茶膏也陆续被首都博物馆、恭王府、云南博物馆和英国皇家博物馆植物院,以及普洱茶膏爱好者定制和著名藏家收藏。中国茶膏博物馆收藏和复刻的并非只是传统的茶膏,它是在通过回顾和再现茶膏历史的方式 ,展现这种古老的速溶茶曾经的辉煌与存在过。博物馆通过深入挖掘与重现茶膏文化,使人们重新认识这一曾经专属于皇室的饮品之独特价值和历史意义。虽然普洱茶膏曾一度被遗落在紫禁城的宫殿角落,但凭借一位生物学家的敏锐和坚持,以及茶膏博物馆馆长对遗产文化的深刻理解,它才得以重生。这不仅让古老的茶膏文化重新焕发光彩,也再次证明了现代中国人,并未完全迷失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中。茶膏在普洱茶的江湖中也争得了一席之地,而这个集经典所在的博物馆则默默守护着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,为现代普洱茶膏的陈化与沉淀提供了一个清净之所。

这所博物馆犹如一位茶膏史记官,收禄了了各类具有行业特性的茶砖、茶石、茶饼、茶块等珍品。这些形状各异的茶膏无论是复刻史书中茶膏还是新科技的产品创新,它们都以艺术品的形态陈列在展厅中,独特的工艺和美感在寂寥无声中胜有声。它在叙述几个世纪以来茶膏工艺的演 变,包括复刻宋代宫廷钰蝉、普洱茶母、清宫廷茶丸、小金瓜茶团等,以及现代茶膏制品的龙之九 子、普洱茶石等作品。这些茶膏在封闭且受控的室温环境中继续陈化,随着时间的流逝,有些表面逐渐形成了陈化后才有的细腻茶霜,给观者一种耐人寻味的视觉感受。这些细微的变化是时间积 淀的特征,在显微镜下更是晶莹剔透和富有生命力。

普洱茶膏的复兴不是单纯意义的复兴一种传统制茶工艺,它是对文化遗产的敬仰和重新认证。现代茶膏是用生物科技的方法再现茶膏精髓,去旧呈新。这种文创饮品承载和复刻了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,就如中国传统书法或绘画一样,是一种可见可触摸的艺术。它囊括了一种耐性、 浓缩,沉淀和经典,忠实和科学地承载着中国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,它不容小觑。中国茶膏博物馆正见证着存在与发展的微妙关系,与中国茶文化历史的深厚渊源紧密相连。它不仅超越了时空和国界,更是一个值得致敬和关注的文化载体。不仅仅因为它悄无声息地存在 ,而是它用陈化中的无声之语,诠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和精华所在。它以这种独特的方式,向世界传递一份来自东方厚重而深远的文化力量。


复制链接 打印
上一篇:中国向量数据库
下一篇:没有了